查看原文
其他

常读心经,驱灾避祸!《心经》最早版本发现,真伪终有定论

2016-10-17 神州日知 乐儿 日知录

关注日知录(微信号:dirizi001), 读典,品典,用典;新解世间事, 知人,敬人,做人。 重逢神奇,再见惊艳,快乐天天。喜欢,就关注一下呦。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。

神州日知 乐儿



显庆六年(661)《心经》拓片

曾因发现并整理了沉埋近两千年的梵语本龙树《中论颂》而震动学界的北京大学南亚系叶少勇教授说,他们的团队在北京房山石经(编号第8洞770)中,发现了唐高宗显庆六年(公元661年)镌刻的《般若心经》,碑文上尚刻有“玄奘奉诏译”的字样。

其实,在房山石经中,还有八年以后——唐高宗总章二年(669年)镌刻的《心经》,同样题署“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”。

此外,西安碑林收藏的咸亨三年(672年)弘福寺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后面的《心经》,题署也是“玄奘奉诏译”。

9月24日在北京云居寺,这个研究团队又举行了房山石经《心经》刊刻研究成果发布会。

据房山云居寺与石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教授介绍,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通称《心经》,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文化中,特别是在精神思想领域,具有巨大的影响。

《心经》有多种汉文译本,流行最广泛的是玄奘译本。

罗炤说,有关玄奘翻译《心经》的最早记录保存在《大唐内典录》中,此书恰在玄奘圆寂的麟德元年(664年)完成,其中的《心经》记录应当具有最确实的权威性。

房山石经中的《心经》镌刻于唐高宗显庆六年(661年),镌刻时玄奘尚在世,三年以后才圆寂。

这部石经明确题署:“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”。而且当年造经功德主来自邻近首都长安的栎阳县,距玄奘当时生活工作的大慈恩寺不远。

罗炤表示,经调查研究,认定房山云居寺石经山保存在第八洞中的《心经》应为现存最早的版本。


石经山藏经第八洞

房山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,高僧静琬忧于北魏、北周两次灭佛灾难,深虑“末法”时期佛教的命运,为了佛教未来的复兴,在荒僻的石经山艰难地开创了刊刻石经的事业。

此后,僧人们世代相承,历经隋、唐、辽、金、元、明六个朝代,共刻佛经1122部、3572卷、近3000万字,建成了全世界最大、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,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。

这些珍贵的石经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、社会、文化、艺术,特别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,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宝藏。

此次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,过去对玄奘是否真的翻译了《心经》,以及此经梵本是印度本有的,还是中国人甚至玄奘自己所造出来的,都异见纷陈。

此一新版本不仅学界以前从未留心,且其刊刻是在玄奘生前,这就极具学术分量。

《心经》可以说是目前整个汉传佛教之中最为流行的一部经典,据不完全统计,大约有近两百种各语种的版本。

过去《心经》译者并非是问题,因在古经录之中有玄奘翻译《心经》的详细记载。

真正在欧美学界投下一枚深水炸弹的,是现柏克利加州大学的那体慧(Jan Nattier)教授。

她在1992年发表了著名长文《心经:一部中国的伪经?》(那体慧教授的著作集包括此文我已译为汉语,不日即将出版)。

关于那氏的研究以及《心经》的真伪问题,有人曾在2012年撰写了一篇长达7万字的长文《心经疑伪问题再研究》专门讨论。

简而言之,那氏首先发现了玄奘本《心经》之中的一些奇特之处,如其中很多字句与鸠摩罗什译《大品般若经》有逐字对应,后者早得多,故应是前者参考了后者;

《心经》的梵文本与现存的吉尔吉特本梵语《大品》相比,不但在语法、词汇选择上不够地道,或者说印度化,而且反而相当笨拙地与玄奘本《心经》存在僵硬的对应。

姑举一例,如梵语《大品》中有na anyad rūpa- anyā -ūnyatā(并非色是一物,而空是另外一物),罗什本汉译成了“色不异空”,玄奘本《心经》中同样照抄,而梵语本《心经》则作“rūpān(色) na(不) p-thak(异) -ūnyatā(空)”。

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,以及很多其他类似情况中看到,现存的梵语本《心经》是一个完美的、但不太符合印度原语语法与使用习惯的回译。

也就是说,应是先有汉语本《心经》,再由一位母语不是印度语的人,将之回译成了梵语!

即使这一次新发现了在玄奘法师去世之前就刊刻的《心经》,但单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,以梵汉两种《心经》的内容为基础,关于《心经》的一些基本判断,则依然故我。

即首先所谓罗什本《心经》,其主体是从罗什所译的《大经》中抄出来的,而且时代比玄奘本还要晚。

玄奘本的汉语《心经》,现在看来不但是玄奘法师所编译,其主体也是来自罗什本《大经》。而且还基本坐实了目前存世的梵语本《心经》的最初回译者,也是玄奘大师本人。

在玄奘法师返回东土之后的贞观21年(647年),唐太宗曾命他将《老子》译为梵文,并交天竺使臣带回国。这就为玄奘法师回译经典,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先例。

现在的梵语《心经》,也就从早期玄奘所译的简本,再到后来逐渐增加了序分与流通分,并且在此后一直发展,直到玄奘去世一千多年后,还慢慢增加一些具有印度文化的元素。

但追根溯源,这个梵语本的《心经》,其最初的源头却依然是玄奘法师的回译。

从《般若心经》梵语本的回流与发展,以及唐代印度僧人已经开始到中国的五台山和其他地方朝圣,再到四大名山等佛教圣地的依次兴起,我们也看到中国终于开始逐渐替代印度,成为了佛教世界的中心,并从此逐步让整个东亚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变革。

中国敦煌学的泰斗方广锠先生曾提出一个文化汇流的重要理论,即指出中印之间在古代,并非是单向度地从印度向中国文化输出,中国也有着向印度的文化反哺;玄奘法师的伟大之举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
《心经》虽然很短,却是很多刚入门时喜欢读或背诵的,但要理解心经不容易甚至很难。 

如果真要懂心经了,其它《》等甚深般若经典乃至大藏经也基本上明白了。

附《心经》原文玄奘译本



据说,常读心经,能避灾驱祸,不妨试试。



本号所发文章除特别署名外,均为原创,注明出处,欢迎转载。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本号内容及商务合作热线:18911155596,邮箱:1115557898@qq.com。欢迎投稿,开展商务合作。喜欢这篇文章,点赞一下。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。关注本号,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二维码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